1楼
- 7sediy
- 2024/4/26 1:10:01
◎孔德淇
“不知道从啥时候起,感觉自己没法‘有文化地’说话了”“每次想写一些东西的时候,发现自己翻来覆去用的就是那么几个词语”……现实生活中,越来越多人在网络聊天中,种种网络热词、缩写层出不穷,表情包信手拈来,但真正需要逻辑完整地输出观点、表达复杂情绪时却词不达意、有口难言,好像得了“文字失语症”。在网络上就有一个“失语者互助联盟”的群组,有38万人之多,在这里他们坚持咬文嚼字,互相督促对方日常多多阅读、写作,以此摆脱“文字失语症”的困扰。
所谓“文字失语症”,特指依赖网络语境开展交流,致使正常的表达能力退化,无法用语言准确表情达意。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,超七成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文字越来越贫乏,可见这一“症状”广泛存在。
文字失语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,或是本身不善言辞,或是缺乏阅读写作训练,但互联网的强大影响力不容忽视。区别于过去纯文字的表达方式,在不为受众设限的互联网世界中,网络流行语、表情包层出不穷,更新迭代一波比一波快、使用频率一浪更比一浪高,但伴随而来的是一些粗浅、娱乐化表达充斥日常的副作用,弱化了文字的美感和深度。与此同时,互联网的信息过载,迫使我们形成浅阅读习惯,也导致我们深入思考能力的丧失,让语言系统开始“宕机”。
为了从文字失语中走出,很多青年人选择通过网络社群坚持“咬文嚼字”,借阅读增识增智,以写作锻炼思维,重建自己的书面语体系,这未尝不是一种“用网络对抗网络”的策略。不过,文字失语的本质是人类被网络表达所驾驭。要根治“文字失语症”,找回语言的审美价值和传递心声的意义,还得往肚子里添“墨水”。
从实际情况来看,网络使用越多,会不知不觉间陷入移动社交时代的浅文本阅读中,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信息茧房里,逐渐失去对新鲜事物的了解能力和接触机会,同时系统阅读的时间也会随之减少,难以汲取不同看法,也就不可避免地让语言表达和输出内容变得单一起来。
应该看到的是,网络已高度渗透进人们的生活,关键在于如何正向利用网络,对从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加以分析,同时保证系统科学的阅读和写作训练,来提高思考的层级、完善表达的效果。尤其对学生而言,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和手机等智能终端,多读书多看报,诵读被历史大浪淘沙后的名篇佳句,是寻回语言审美的捷径;随时随地记录所感所悟,不放过任何表达空间,或许就可以解决“无语凝噎”的窘境。事实证明,当文字表达积累到一定程度,就能够通过归纳、提炼、分类等方法,将日常生活的具象更加深刻反映出来,进而洞见事物之本质。
网络热梗可以玩,流行热词可以用,表情包可以发,但它们应该成为词库中的一部分,而非词穷后的唯一选择。人的思想是丰富、深邃的,怎是一个“真香”“很好哭”“绝绝子”或表情包就能说清道尽的?